近年来,在日常教学中我常教授人物画写生课程,尤其水墨人物画写生,或称意笔人物画写生,因为“意笔”二字既体现了意笔书写的意趣性表达,又强调了写生中画家之审美意象与表现对象的神气相遇的至高目标。《世说新语》中提到东晋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其主张“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并强调:“...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醲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数月不点睛体现了对神韵的重视。“不可一毫小失”就是对形似的谨严要求,也体现出了形与神的相互关系,即可理解为传神依赖对形似的精准把握,以形似作为传神的基础和前提。意笔人物画写生的训练与真正目的正是通过意笔造型表现人物对象内在的神韵。从这个角度来看荆浩《笔法计》中的“度物象而取其真”,亦可解为透过物象表面的形体之似而得其内在的精神气度与神韵。
在写生课程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模特,不仅仅停留在对人物模特“外表”的观察上。同为年轻的面孔,要了解因其身份、职业、生活阅历的不同而在形象特征上会有微妙的区别。因此,学生做模特与步入社会打拼的同龄人做模特时有不同的内在气质。人物画写生在解决造型、笔墨等基本技法问题后就要试图去表现这种微妙的差异。20世纪之后的现代人物画,在写生过程中重提“以形写神”,或许不是要把人物对象画的多“像”,而是要捕捉反映其内在的神韵特征,这种神韵又要和画家“意在笔先”之意、“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之意相遇、交融,类同于山水画论中常谈到的“情景交融”,在人物画写生中我称其为“意与神会”,这也是人物画写生的不变法则。若以此作为人物画写生追求的目标,必定任重道远,然而“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万事开头难,认定了正确的艺术理想就要持之以恒的去坚守、去追求,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以下是近年来人物画写生的教学示范作品,不少作品虽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或阶段性特点,但毕竟写生的性质决定了其画面的“生气”与“在场”面对不同人物对象的“新鲜感”。不致于表现风格语言的重复与精熟的技法带来的程式化特征,这也是写生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在生命力与重要意义,写生作品中“法无定法”的多样性表达也为未来的人物画写生留下足够广阔的探索空间。